尽管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具体作法上有某些明显的不妥和错误之处,但苏共通过代表大会自己揭丑,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突破性作用。 1956年2月25日凌晨,克里姆林宫一个秘密会议震撼了世界。赫鲁晓夫历时五小时的秘密报告,彻底撕开了斯大林时代的神秘面纱。这份报告虽然方式方法存在争议,但它开启了社会主义世界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进程,深刻影响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走向。 1894年出生于俄国库尔斯克省农民家庭的赫鲁晓夫,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苏联历史的转折点。14岁时随家人迁居顿巴斯城市尤索夫卡,在工厂中成为钳工。1912年5月,18岁的他为勒拿河大屠杀中的金矿罢工者家属筹集捐款,当地警察局得知后通知工厂,随即将他解雇。这次经历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1917年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后,5月29日,赫鲁晓夫当选为鲁钦科沃苏维埃主席。1918年,他选择加入布尔什维克阵营。 从工人到党的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戏剧性。在斯大林统治下,他逐步跻身党的核心圈层,但也亲历了那个时代的种种问题。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同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执掌苏联大权。从这时起,苏共中央就开始议论斯大林当政时期的个人崇拜和大规模政治镇压问题。 在为苏共二十大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浮现出来,这就是关于30年代大规模的"肃反"问题。苏联副总检察长萨林向苏共中央报告,苏联检察院特别案件处共审理了13084起反革命案件,其中7727件因"粗暴地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而提起抗诉。大量假案和冤案的发现,让党内高层意识到必须正视历史问题。 1956年2月25日凌晨,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秘密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长篇报告。在近五个小时的报告中,他声色俱厉,历数斯大林的种种错误。虽然报告的方式引起争议,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否认。 这份秘密报告确实存在明显的不妥之处。首先,赫鲁晓夫采用秘密报告的形式,没有进行充分的党内讨论和准备,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其次,报告在某种程度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忽视了其历史功绩。再次,报告的内容和时机选择考虑不够周全,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混乱和分歧。 尽管如此,苏共二十大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自我反思、自我纠错的先河。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表态说: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娄子。说它揭了盖子,就是讲,这个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 1956年初春的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既有促进思想解放的积极方面,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毛泽东指出,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说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 这种破除迷信的作用是革命性的。长期以来,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国家被神化,成为不可质疑的权威。苏共二十大打破了这种神话,让人们认识到领袖也会犯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为各国共产党独立思考、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认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说: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促使各国共产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多样化发展。在中国,它直接推动了《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文献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它也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思考。 苏共二十大之后,社会主义集团出现了一些波折和动荡,但毕竟在国际共运中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的清新潮流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潮流,这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带来的必然结果。这种思想解放的意义远超过了其带来的短期混乱。 从长远来看,苏共二十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它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这种勇于自我批评、自我革新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苏共二十大的历史启示告诉我们,任何政治制度和理论体系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盲目崇拜和教条主义只会阻碍事业的发展,只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这一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