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23p63

曾经,俄国布尔什维克分子对沙皇控制言论自由的行为深恶痛绝。但当布尔什维克上台之后

曾经,俄国布尔什维克分子对沙皇控制言论自由的行为深恶痛绝。但当布尔什维克上台之后,苏维埃政权立即查封了一批报刊,并颁布了“出版法令”。当初他们呼吁的“出版自由”被他们自己否定了。 1870年4月22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是平民知识分子,先后任中学教员、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和总监。这个后来被称为列宁的男子,从小就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中长大。 1887年,兄长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这一悲剧彻底改变了列宁的人生轨迹。同年秋天,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但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反对警察制度而被学校开除,并被禁止在喀山居住。 在那个年代,沙皇的书报检查制度让所有革命者都深恶痛绝。列宁把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称之为"令人发指的蒙蔽国民的政策",把书报检查机关叫作"可耻的机构"。这种愤怒并非只是个人情绪,而是整个布尔什维克群体的共同感受。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临时政府立即取消了沙皇的报刊检查机关,"实行所有形式的自由,即言论、出版、结社、集会和罢工自由。"那时候的俄国被列宁形容为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各种政治力量都能通过报刊发声。 布尔什维克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呼吁者和受益者,列宁在《怎样保证立宪会议的成功》中也着重谈了出版自由问题。他说:"出版自由就是全体公民可以自由发表一切意见。"当时引导十月革命获得胜利的完整口号是:"和平、面包、自由和土地"。 可是革命胜利后的情况让人大跌眼镜。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之后,苏维埃政权除了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以外,还立即查封了一批报刊,并通过了由列宁签署的"出版法令",引发了各界的强烈抗议。 1917年11月10日,列宁签署了人民委员会关于报刊问题的法令。这个法令规定禁止一切敌视和破坏苏维埃政权的资产阶级报刊继续出版。短短几天时间,苏维埃政权就从"出版自由"的支持者变成了限制者。 根据《关于出版的法令》,相关部门、机构对通过报刊从事反革命宣传的资产阶级报刊进行惩罚,并关闭所有资产阶级报刊,大规模肃清国家、社会及私人图书馆中陈列的有害出版物。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据统计,从1917年10月到1918年6月,布尔什维克就封闭或因其他原因停刊了470家反对派报纸。甚至由高尔基主编的,发表过他所写的"不合时宜的"文章的《新生活报》也被查禁。连支持革命的知识分子办的报纸都不能幸免,可见当时政策的严厉程度。 当时党内的卢那察尔斯基、党外的高尔基都曾对俄共书报检查制度的专横粗暴做法表示过愤慨,高尔基曾以放弃俄国国籍抗议布尔什维克践踏新闻自由、取消其他党派的报纸,高尔基质问道:布尔什维克半年取缔的报纸比整个沙皇时代加起来还要多,为什么害怕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1921年,俄国内战结束,苏维埃政权取得胜利,转向国内和平建设,言论自由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了。但这时,布尔什维克却强烈否定当初他们主张的"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原因说起来很现实: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破产,布尔什维克不得不实行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经济政策。他们认为,既然在经济上已经被迫对资本主义作了如此大的让步,就应该用政治上加强控制的办法来维持和巩固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 从这以后,苏俄再也没有出现过关于出版和言论自由的议论,这个问题成为禁区。布尔什维克和后来的苏联共产党越来越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书报检查越来越制度化,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越来越受到限制。 斯大林上台后,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斯大林上台后,按照他的意图和指示编写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此来统一联共党史、苏共党史,该书在总结十月革命历史时闭口不提"自由"这个重要口号,只提"和平、土地和面包",严重违背了历史事实。 对此造成的结果是,苏维埃政权再也听不到社会上比较有分量的、有建设性的批评声音,失去了社会监督。刊物只能按照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发声,对当局丝毫的不满和批评显露出来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历史最终给出了答案。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缺乏言论自由导致的社会监督缺失。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了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 从1917年的"出版自由"口号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权力确实容易腐蚀理想,政治现实往往会背叛初心。当年那些为争取言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在获得权力后却成了言论自由的扼杀者。他们建立的制度比他们曾经痛恨的沙皇制度在言论控制方面更加严厉,这种历史的循环让人深思。